致力于我国肿瘤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食管癌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数据统计,在2018年食管癌新发约57.2万例,居发病顺位第八位;死亡约50.8万例,居死因顺位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也是食管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据国家癌症中心报道,2015年中国食管癌新发病例为24.6万,居发病顺位第六位;死亡病例为 18.8万,居死因顺位第四位。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六十多年来,几辈科学家前仆后继,长期坚持在食管癌高发现场开展人群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几代科学家薪火相传,虽沧海桑田但初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至今,始终秉持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现场、实验室、临床相结合,早诊、早治、预防相结合,开展了从发病死亡调查、病因探索及一级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到综合防治方案等广泛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食管癌高发现场综合防治研究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高发现场多年的坚守和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食管癌预防控制之路。
科室长期致力于宫颈癌防控研究,包括了从病因学到疾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是流行病学研究的经典案例。自1998年来,科室建立国内首个长达20年的宫颈癌筛查队列,率先在大样本横断面和前瞻性队列中开展宫颈癌病因、疫苗和筛查等系列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宫颈癌防治方法和策略。
病因学研究:探索我国女性人群HPV感染情况、型别变化规律及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协同因素等等,了解我国宫颈癌流行现状,为确定我国宫颈癌防治指南方向提供依据。
一级预防:承担进口及国产二价、四价及九价HPV预防性疫苗的实验室和临床终点评估工作,开展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防性HPV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开展HPV预防性疫苗人群接种的临床效果和方针策略研究,推动我国进入宫颈癌防控的疫苗时代。
二级预防:系统评估多种宫颈癌筛查方法运用于我国人群的筛查效果,研发并验证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简单、低成本的筛查技术,创新筛查服务模式并改善筛查程序,探索适用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宫颈癌筛查策略。
转化应用与综合防控: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宫颈癌防治实践经验,参与制定我国子宫颈癌筛查、早治早治指南及技术方案,开展癌症防控的卫生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和卫生政策研究的方法,探索适宜我国长期发展趋势的宫颈癌消除战略规划。
肺癌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Globocan2018发布的数据表明,全球肺癌发病人数2018年为209,3876人,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1.6%。2018年全球肺癌每年死亡人数为1761007人,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18.4%[Freddie Bray et al,2018]。根据我国最新数据表明,2015 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约73万,死亡病例约61万,位居全人群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郑荣寿等, 2019]。
上世纪70年代全国首次死因调查中,云南个旧男性的肺癌死亡率在2392个县/市中居全国之首。从1986年起,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云锡劳动防护研究所的专家在云锡矿工中进行了多项不同的科学研究。在云锡进行肺癌普查、流行病学、病因学、肺癌诊治、医学预防研究、工程防护研究。作为中国最早的肺癌高危人群筛查队列,为未来中国开展高危人群肺癌筛查提供科学依据。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威胁女性健康最重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属(International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208.8万例,死亡约62.7万例。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但乳腺癌死亡率和5年生存率与西方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据国家癌症中心报道,2015年我国乳腺癌新发病例为30.4万例,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第一位;死亡约7万例,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顺位第5位。乳腺癌病因不明确,适合亚洲乳腺生理特征的筛查方法有待科学验证。近十多年来许多科学家为探索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女性乳腺特点的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法而努力,开展了全国多中心乳腺癌流行病学调查,并且以医院为基础和以人群为基础探索超声应用于乳腺癌诊断和筛查中的效果以及可行性,为中国女性乳腺癌防控提供可靠的证据参考。